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中一类重要的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基本知识、症状、诊断方法及预防治疗策略,对于提升女性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发病率
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占比20%—30%,在女性全身恶性肿瘤中占比约7%,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2.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生殖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癌是一种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雌激素过度刺激子宫内膜是主要原因之一。缺乏孕激素的对抗,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进而可能发展为子宫内膜癌。这种类型被称为Ⅰ型子宫内膜癌,也叫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这三个因素常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细胞可产生过多的雌激素,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血压和糖尿病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月经初潮早和绝经晚:晚绝经的女性在来月经的最后几年多为无排卵性月经,缺乏孕激素的拮抗,导致雌激素的刺激时间延长。
不孕不育:每次妊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不孕不育的女性相较来说更容易患上子宫内膜癌。
卵巢肿瘤:一些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常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外源性雌激素:单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疗达5年以上,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增加10~—30倍。
遗传因素:约有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不良生活方式: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性。
此外,长期服用三苯氧胺、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3.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
阴道出血: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会出现阴道异常流血,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为明显,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表现为各种出血性月经紊乱、月经淋漓不尽,有血块,甚至有阴道大出血等症状。
阴道异常排液:早期可表现为少量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后期发生局部感染、坏死,可排出恶臭的脓血样液体。
盆腔疼痛:癌细胞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腹部或盆腔区域的隐痛或胀痛。
尿频和尿急:癌细胞侵犯膀胱,刺激膀胱的神经末梢,导致患者频繁排尿,尿量较少,并伴有尿急的感觉。
腹胀和消化不良:癌细胞侵犯肠道,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重下降和乏力:癌细胞消耗机体的营养物质,导致体重下降,出现持续性乏力感。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4.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部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浸润深度等情况。
盆腔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子宫内膜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及肌层结构,以及肿瘤的鉴别诊断,评估化疗的疗效及预后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够了解肿瘤对盆腔组织、器官的影响情况,以及中晚期并发症及全身转移情况。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对于难以诊断以及疑似转移患者,可进行全身PET-CT检查,以明确全身肿瘤侵犯及转移情况。
组织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性刮宫是目前最常用、最理想的诊断方法,可直接观察宫腔内及颈管内病灶的外观形态、位置和侵犯范围,降低漏诊率。
5.结语
总之,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健康的潜在威胁,需得到充分重视。了解其发病机理、高危因素及典型症状,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干预。一旦确诊,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是延长生存时间、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此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妇科检查,能够有效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