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深化国企改革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
一、深化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需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企改革必须紧跟经济转型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需求。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深化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弹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有助于国有企业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国企改革还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需要。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存在僵化、市场化程度的不足等情况,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增强市场化运营能力,可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效率,从而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深化国企改革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还需加强国际化布局,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加强国际化经营能力。面对全球化新格局,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优化海外业务布局,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并购、合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国际新兴市场,获取战略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在国际化进程中,要注重本土化运营,尊重当地文化和法律法规,实现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共生。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与风险防控。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退出等环节的监管,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债务风险和合规风险,确保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与风险防控的同时,还要保障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深化国企改革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应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精细化、智能化运营。通过数字化手段,国有企业可以构建智慧供应链、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数字化转型还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绿色低碳发展引领未来。积极响应“双碳”战略,推动绿色制造、清洁能源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国有企业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以企业文化驱动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内部凝聚力,还能够对外展示企业的独特魅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而言,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倡导开放、包容、创新的工作理念,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国企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举措。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分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要勇担使命,聚焦改革重点,强化创新驱动,以更高水平的治理体系、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更优的产业布局,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大潮中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