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万州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五彩德育”为核心,深入落实“四全育人”工作格局,致力于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必备品格和健全人格的“三生有幸”万州少年。从德育三要素视角审视这一实践,能更清晰地理解其内在逻辑与成效。
一、德育三要素概述
德育三要素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教育者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涵盖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家庭等,他们肩负着引导受教育者成长的重任,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他们并非被动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德育内容则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包括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向。
二、细化“五彩育德”目标,涵养家国情怀
一是教育者的引领。教育者在“五彩育德”目标细化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学校领导、教师等教育主体,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要求转化为具体培养细则。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将育德目标融入课堂互动与班级管理。二是受教育者的成长。受教育者是育德目标的指向对象与践行主体。学生在教育者引导下,朝着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向努力。如万州各中小学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知行合一习惯,塑造“真、善、美”个性品质。三是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支撑。以“一心三层”育德目标为依托,德育内容涵盖多方面。通过主题班会、思政课程等方法,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要求融入教学。如开展“讲好万州故事”主题思政教育,以地域故事为载体,厚植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引导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德育目标。
三、健全“五彩育德”内容,学养必备品格
一是教育者的多元引导。教育者整合万州地域特色、本土文化等资源,丰富德育内容。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万州历史文化,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讲述革命故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传统文化经典,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二是受教育者的广泛参与。受教育者在各类育德活动中积极参与,提升自身品格。学生参与“向上向善,德润万州”等公益活动,学习传统文化;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教育中锻炼意志,培养劳动精神;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素质。三是德育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在德育内容上,传承红色基因,开展观展、宣誓等450余场次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举办100余场育德公益活动;聚焦劳动育人,创建12所劳动教育特色校园;关注心理健康,成立关爱工作室。在方法上,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将德育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
四、拓宽“五彩育德”路径,修养健全人格
一是教育者的协同合作。教育者之间形成协同合作模式。学校教师开展课程育德,研制学科思政评价标准;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打造“心灵成长社”;学校与家庭协同,开展家长培训,建立“家庭教育流动学校”等。二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在多元路径中实现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课程育德,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参与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参加研学旅行,拓宽视野;在良好家校协同环境中,健康成长。三是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在德育内容上,从课程、志愿服务、研学旅行、家校协同等多维度拓展。在方法上,实施课程育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研学旅行实践,探索家校协同模式,为学生搭建道德生长平台。
五、开展“五彩育德”评价,培育“三生”少年
一是教育者的评价主导。教育者主导评价工作,完善评价体系,健全评价办法,开展督导评估和分类评价。教师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日常表现、德育实践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学校领导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确保评价科学有效。二是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受教育者在评价中实现自我认知与成长。学生通过过程性评价,了解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在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中,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三是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反馈。评价内容涵盖德育各方面,如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评价方法包括质量监测、家长问卷、社会调查等。通过评价反馈,优化德育内容与方法,持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万州区“五彩德育”实践,从德育三要素出发,通过细化目标、健全内容、拓宽路径和开展评价,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开创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未来,应持续优化德育实践,不断提升德育效果,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新时代区域德育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500001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