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4月25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Page 19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内在联系

□ 作者 □ 长春理工大学 陈安迪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直观体现。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而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因此,深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已经越来越频繁,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至关重要。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科学的、先进的文化理论体系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它认为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符合当代社会的创新。同时,马克思主义主张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认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之间应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文化自信的建设与发展。

一、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作用

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与社会融合性提供平台与动力。在文化自信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具体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其次,在我国文化自信建设进程中,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紧密融合,以此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内涵。尤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价值观念,如,和而不同、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崇德向善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共通性。在文化自信建设中,将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另外,融合性的思想和资源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向国际层面的拓展提供辅助。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国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我文化建设。同时,在此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共通性,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同时,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借鉴,提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国际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指明文化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指明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实践性、阶级性、历史性,认为文化的作用是为人民服务,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力。我国的文化自信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还强调文化的实践特点,表示文化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我国文化自信建设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走进生活、融入人民,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促进文化茁壮成长。

(二)奠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核心、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发展路径,都展开深刻的揭示,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统一性,认为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同时又会在世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更能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作用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合作、碰撞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明文化发展的方向、奠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而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实践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提供素材。因此,在新时代发展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同时,要不断总结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更强生命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