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背景
2020年5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一项关键性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鲜明地指出了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战略部署。这一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特点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其中绿色理念尤为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治理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保挑战,任务艰巨。在这种背景下,新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可能会带来怎样的环境影响,如何高效推进环卫专项资金审计全覆盖成为了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环卫专项资金审计现状
(一)缺乏统一的环卫专项资金绩效标准
绩效审计是专项资金审计中的重要一环。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同时还要延伸至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类似于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环卫专项资金绩效标准。审计人员往往只能通过个人经验及当地具体情况来评价环卫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完成度差别较大,对绩效指标和阈值的选取较为困难,这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对资金使用效益评定的难度。
(二)环卫专项资金审计难以做到全覆盖
当前的环卫专项资金来源复杂,通常为上级财政补助拨款以及民营投资(PPP模式)交织。环卫专项资金涉及到城乡环境卫生的各个层面,包括街巷、市政道路、公共场所、水域等区域的保洁,市政绿化养护,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除、运输、中转、处置、处理、综合利用,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审计监督难以面面俱到,审计人员往往重点关注财政拨款的拨付及使用,很少触及民营企业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另外考虑到审计资源与成本的投入,往往只会挑选部分重要性较高的项目进行部分覆盖的审计,无法对环卫专项资金做到审计全覆盖。
(三)环卫政策制定及专项资金分配不规范
政策制定上,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环卫政策的制定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如下图1所示。有些地区可能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导致环卫政策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同时,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透明、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使得政策难以真正反映民众的需求和利益。在专项资金分配方面,不同地区往往存在分配不均、效益不高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地区可能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在环卫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方面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而专项资金分配却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环卫专项资金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情况,如资金浪费等,导致环卫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推进环卫专项资金全覆盖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审计系统性
依托“三维”审计框架确保审计工作的连贯性和全面性,环卫专项资金审计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审计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和实时更新,同时应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和协作,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依托合规审计,遵照相关资金使用与管理要求,系统审计环卫专项资金在资金拨付、使用与管理的合规性。;二是通过合规审计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执行和监督等管理行为。督促各方及时拨付资金、约束资金投向和提升执行效率,确保环卫专项资金依法合规高效使用。
(二)完善审计监督机制
首先通过环卫专项资金评价标准,建立全面的监督体系,构建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链条监督体系,确保环卫专项资金从预算、分配、使用到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受到有效监督。其次根据环卫专项资金审计的特点和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监督机制的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凭借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将促进审计全覆盖的实现,从而提升审计的效能,助力环卫专项资金审计提质增效。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环卫专项资金审计不仅需要对范围广、类型多种多样的数据进行审查,还需要实地考察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情况,考虑到审计成本与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传统的审计理念无法实现审计的全覆盖。大数据技术在环卫专项资金审计中的应用将大大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大数据技术能够高效地从各种来源收集环卫专项资金的相关数据,包括资金申请、分配、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通过对环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的异常情况,如资金挪用、浪费等,并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此外,GIS技术能够高效地收集环卫基础设施相关的空间数据,如位置、分布、规模等,并将这些数据与审计所需的非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同时,GIS技术还可以将审计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使审计结果更加直观易懂,不仅仅减少了现场调查的工作量,避免数据的遗漏和错误,还能支持审计人员做出科学化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