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人本意蕴,可以巩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促进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人本意蕴,从新质生产力体现人类存在的主体性、社会性、生态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 新质生产力体现人类存在的主体性
首先,新质生产力在重塑劳动者核心地位中发挥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表现在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作为其具体展现,实则源自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者。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从而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其运用这种生产力的潜能。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新型生产工具为人类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所需条件。人类凭借新质生产力进行劳动创造,这些新创造又进一步转变为下一次实践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更深层次的创造性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如此形成了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进行新质创造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个过程,劳动者的知识储备、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人类成为了技术的创造者与控制者,而非被技术所主导;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创造力来塑造技术,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新质生产力让劳动者获得更多自由时间。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质特征充分体现在数字劳动上,数字劳动改变了传统的劳动方式,让劳动者在生活生产中实现了自我发展。数字劳动中的劳动者不再被地点和时间所束缚,而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状态灵活安排办公,这不仅打破了以工作时间为考核的评定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勤等各方面的压力,还提升了工作效率,让劳动者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同时,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高度发展,流水线生产和机器人的应用帮助大量劳动者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技术型工作。对于生产来说,这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创造了更多高素质人才;对劳动者本身而言,工作不再是进行谋生的手段,而是自身获得更好发展的途径。
二、 新质生产力体现人类存在的社会性
首先,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关系进行了优化与重构。劳动构成了人类作为“类”的存在方式,而新型生产力的出现,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类的劳动活动,间接地转变了人类的存在形态。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由于劳动岗位有限,劳动者之间往往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然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取代了大量基本劳动,使得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对立关系逐渐减弱。
同时,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劳动者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劳动,而是更多地参与到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的生产活动中。进而,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对立关系向合作生产关系转变,最终形成平等发展关系。
其次,新质生产力引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中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人们工作模式、消费偏好以及社交形态的调整与变化。智能技术替代了重复性的手工劳作,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和利用;线上购物和智能产品提升生活的品质与效率,重塑了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与消费偏好。同时,新质生产力变革交往主体,使交往对象转向数字化、拟人化。特别是Deepseek等AI系统高效识别语言、图像、视频,能流畅对话交互,使智能机器成为合格交往对象。另外,新质生产力增进人际交往,使生产范围扩大,全球合作劳动更加普遍。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现代科技的力量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 新质生产力体现人类存在的生态性
首先,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绿色发展观念的拓展与深化。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摒弃了过往那种依赖资源过度开采与环境牺牲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模式及生产力演进轨迹。在绿色生产力的框架下,人类通过不断创新的科技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推动生产方式由线性向循环转变,强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废弃物的最小化产生。此外,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的自然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同时,随着绿色技术的推广和绿色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偏爱环保型产品和服务。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绿色发展观念的拓展和深化,而绿色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引导。
其次,新质生产力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一直以来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同样给出了中国方案。新质生产力一直强调的绿色低碳能有效减缓气候变暖,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新质生产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让它们不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一条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最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实现全球共享一片蓝天的梦想,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美丽、可持续的地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