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通过古籍可知,体育舞蹈作为人类自我创造的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作为人类身体表现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教育功能。本文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课程思政”时代背景,通过对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德育价值进行探析,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对体育舞蹈课程思政育人路径进行讨论,旨在提升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育人实效,实现德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一、体育舞蹈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耦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舞蹈作为一项以身体动作和姿态作为表现手段的特殊艺术,成为全球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和健身娱乐方式。伴随着舞蹈艺术体系的丰富,舞蹈已超越艺术的范畴并融入到体育教育体系中,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作为以表现身体难美性为主要形式的体育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身体锻炼价值,并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现阶段,伴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进,体育舞蹈作为高校体育选项课的一部分,既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形式,也可充分挖掘体育舞蹈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提升大学生身体控制能力和艺术审美素养,促进“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体育舞蹈课程德育教育元素分析
(一)促进学生艺术审美提升
体育舞蹈起源于人类的日常的生产劳动,由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加以艺术创新,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价值。体育舞蹈通过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文化艺术领域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表现难美性体育项目,对于拓宽体育教育的领域,丰富学生的舞蹈技巧,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加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动作创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体育舞蹈运动融合舞蹈、体育、音乐、心理等领域,强调身体肌肉对地心引力和弹簧阻力的对抗与克服,从而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器械,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通过运动训练学项群理论可知,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表现身体美性的体育运动,需要练习者具有良好的身体柔韧、肌肉力量和运动身体控制能力,学生通过坚持体育舞蹈练习,可促进学生良好体能、技能和身体控制能力,可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情感需要、体育需要,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舞蹈锻炼获得运动乐趣与成功体验,提升自我运动效能感,促进学生情感、认知、思维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三)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弘扬
舞蹈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舞蹈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较高艺术审美价值。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传统舞蹈形式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将民族舞蹈形式引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民间传统舞蹈形式,有助于传播民间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对于促进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实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扩宽国际视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跨越国界的艺术,由于文化、语言的不同,世界各地均具有代表本地区文化的体育舞蹈艺术形式。舞蹈作为反映民族文化与民风民俗的一面镜子,不同类型的舞蹈风格各异,例如拉丁舞充满活力和激情,节奏明快且多变,摩登舞步伐细腻,较为优雅、舒缓,华尔兹动作庄重典雅、华丽多彩。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体育舞蹈形式风格多样,承载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类型体育舞蹈,学生可了解和接触到多元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三、结语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诞生于20世纪,流行与普及于当代的表现难美性的体育艺术形式。体育舞蹈在发展学生艺术审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德育价值。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通过挖掘体育舞蹈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开展体育舞蹈德育教学实践,对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舞蹈技能,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可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理解,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审美素养,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何鹏丽(1992.02-),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现任职于榆林学院,研究方向:体育舞蹈理论与实践、德育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课题编号:SGH23Y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