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5月19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市场观察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量子科技: 技术“种”开出产业“花”

近期,我国量子信息产业捷报频传:105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三号”刷新世界纪录,多地出台专项规划,企业融资回暖。这一未来产业正加速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化落地,但多重挑战仍需破解。

量子信息技术凭借量子叠加、纠缠等特性,在药物研发等领域展现出经典技术千倍以上的效率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安徽、武汉、济南等地迅速响应 —— 安徽提出打造量子科技中心,武汉推行“链长 + 链主 + 链创”协同,济南完善光量子雷达监测网络。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下,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 “连续变量” 纠缠簇态实验成功,广东国腾量子等企业完成近亿元融资,产业热度持续攀升。

然而,产业化进程面临三重瓶颈:技术路线上,超导与光量子等路径竞争激烈,原型机性能距通用计算差距显著,形成 “技术不成熟 - 应用不足” 的循环困境;产业生态方面,稀释制冷机等关键器件刚突破垄断,量子精密测量因成本高、维护难而市场需求低迷;人才储备上,国内仅十余所高校开设量子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缺口达 50% 以上。

突破瓶颈需政产学研深度协同:政府需加大专项扶持、开放“量子 +” 应用场景,如济南通过示范项目验证技术;企业探索跨界融合,国盾量子与中电信推出 “量子密话”,玻色量子用 “量子 + AI”提升药物模拟效率;高校则联合企业开设 "微专业",培养兼具量子算法与经典计算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正如业内所言,量子科技产业化是场长跑。随着技术路线收敛、生态体系完善和人才供给优化,这一战略性产业有望在 5-10 年内进入高速发展期,为我国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袁小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