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进步和人才需求的提升,新高考制度下,“先文后理”和“一考定终生”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新的“3+1+2”高考体制取代了旧有的文理分科模式,同时消除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概念。高校管理方式需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提出以班级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促进从管理向自律的转变。教学经验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许多高中已尝试实行“选课走班制”,但面临诸多挑战:是否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否能有效分层教学?能否简化排课流程?这些问题在新一轮课改后依然存在,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权。目前,学校普遍采取“因分班设课”和“因人数减少课程”的做法,其中“套餐式”教学是典型例子。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是当前实施新课改的关键。
一、新高考选科走班制高中班级管理难题
新高考选科走班制打破了传统固定班级模式,给高中班级管理带来诸多难题。从学生层面看,不同选科组合使得学生上课地点频繁变动,难以形成紧密的班级凝聚力。他们在多教室流动中,归属感缺失,对班级活动参与热情降低。从教师管理角度而言,由于学生组成复杂,班主任难以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传统的集中式管理方法难以奏效。在教学协调方面,不同学科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群体授课,教学进度和内容的统一规划变得棘手。走班还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不一致,作业收发、个别辅导的时间安排出现冲突。同时,教学资源分配也面临挑战,某些热门选科组合所需教学场地和设备可能供不应求,而冷门组合又存在资源闲置,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高考背景下选科走班制高中班级管理策略
(一)提前布局,合理分班
为了缓解因选择科目种类较多而导致的教学安排难度大、教学场地及老师资源有限等问题的发生,同时更好地落实科学推进新高考的相关规定精神,准确地实施选科走班是当务之急。我们参照其它省市学校的做法,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分步开展:第一步,筹划准备期。新生入学时进行选科意向调查;开学后,通过网络公布新高考制度内容,听取家长意见,并召开家长会解答疑问。学校还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由专业规划师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后,对高一学生进行选科志愿调查,确定班级和教师需求;联系第三方机构对学生进行潜能评估,发现个性特征和优势劣势;最后,再次组织选科志愿调查,作为选科走班的依据。第二步,试行申报期。根据以上两轮关于学生选科志愿的试填写结果,结合本学期的实际运行情况,对我校高中部的学生实行初定的选科走班方案。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之后仍然还有少部分同学提出想要更改选科的情况发生。对此,我校区管委会领导层、班主任们和各位任教老师们一起根据这部分同学提出的意愿及其实际状况做出了合理的考量,最终尽可能地让他们顺利完成了更换科目这一过程。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能,考取到他们想得到的理想成绩。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
在“3+1+2”的新高考模式之下,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大,“三限”逐渐被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学校及老师们必须乘着信息化发展的东风,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等等来构建一个全面覆盖、即时更新、全程追踪的动态管理系统,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细节、情绪反应等方面做到事无巨细地了解,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的目标。目前我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学校APP中专门设置了“学生管理模块”,可以将学生们在各个科目中的听课情况、练习状况等一一录入系统之中,方便师生随时查看,以便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小李在物理化学生物组别的选择性考试中表现出精神不集中。数学课上,老师记录了这一现象并报告给班主任。班主任查看小李的成长数据发现,他近期多门学科都有类似问题,推测是学业压力导致睡眠不足。与小李及其家长沟通后确认了这一点。班主任随后协调老师制定策略,帮助小李减轻焦虑,并要求家长监督其休息时间。此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板块,记录科目选择、成绩变化和奖项信息,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结语
新高考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考验着我们对使命的忠诚与担当。除了忠诚与担当,同样需要的是我们对实施过程中思考的智慧和探索的勇气。面对走班选科等一系列问题,每一所学校的具体校情不同,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选科和走班紧密结合,学生选课自主权便得到了落实。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要求,以及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措施。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边境县高中选科走班实施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