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是一项对运动员心理素质高要求的项目,就要求运动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运动员的潜能,使其在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运动员注意力分散、动作僵硬、技术变形,严重影响比赛成绩。深入探究大学田径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的心理调控策略,对于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保障身心健康以及推动大学田径运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田径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大学田径运动员比赛焦虑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自信的运动员坚信自己具备在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能力,能够凭借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将会在比赛中就更有可能发挥出超常水平;缺乏自信的运动员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至于在比赛前陷入过度焦虑的状态。倘若运动员在以往比赛中屡次失败,极易形成自我否定心理,在后续比赛中面对对手时会缺乏底气。另外,运动员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偏差同样会给自信心带来影响,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的训练成果不理想,即便训练状态良好,也会因缺乏对自身实力的准确认知而产生焦虑情绪。
(二)自控能力
运动员对自身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能力,是自控能力的主要体现。自控能力较强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做到保持冷静,及时对消极情绪和不良状态做出调整;自控能力较弱的运动员则容易被比赛中的突发情况或者自身的负面情绪所影响,导致产生比赛焦虑。同时,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也许会出现思维“卡壳”的状况,过度将注意力放在比赛结果或自身失误上,无法实现注意力的转移,这将会让自控能力不足的运动员难以从负面思维中挣脱出来,致使焦虑情绪不断累积。
(三)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
外界环境因素对大学田径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影响不容小觑。就拿比赛的重要程度和规模举例说明,规模大且重要的比赛,运动员自身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焦虑程度会随之增高。比方说,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运动员不但要为个人的荣誉奋力拼搏,还需要为学校去力争名次,这会让他们在比赛前产生出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同时,观众以及亲友的期望也会给运动员造成心理负担,倘若运动员的亲友对其比赛成绩寄予厚望,或者现场观众的呐喊声、加油声过于喧闹,都可能致使运动员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
二、大学田径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心理调控策略
(一)增强自信心训练
要想增强大学田径运动员的自信心,可以合理运用多种针对性训练方法,一方面,成功体验训练。教练依据运动员实际水平拟定富有挑战性且可达成的目标,比如对于长跑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期间设定每次训练相较于上次提升一定的配速或者延长一定的跑步距离的目标,当运动员顺利完成这些目标后会产生成就感,进而逐步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地自我暗示。在比赛前或训练过程中,教练应鼓励运动员不断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肯定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我做好充分的准备”等,通过反复的自我暗示,运动员的潜意识能够被改变,从心理更加坚信自己的能力。
(二)提升自控能力训练
第一,开展情绪调节训练。教练应引导运动员学习掌握深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情绪调节方法,其中深呼吸放松法是指当运动员在比赛前陷入焦虑状态时,可以通过深呼吸,缓慢吸气、呼气的方式对身体生理状态进行调节,使紧张情绪得以缓和;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则是依靠依次对身体的各个肌肉群进行紧绷和放松,帮助运动员放松身心,降低焦虑感。第二,实施注意力训练。运动员可以通过专门的注意力集中训练,比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展开训练,培养自己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比赛任务的能力,还可以开展视觉追踪、听觉专注等练习,使注意力的稳定性以及持久性得到提高。第三,进行认知训练。运动员需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看待比赛结果,懂得比赛仅是检验训练成果的一种途径,即便失败也能从中获得经验教训。通过改变对比赛的认知,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减少因过度关注比赛结果而产生焦虑。
(三)优化外界适应环境能力
要想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给运动员比赛焦虑带来的影响,应增强运动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具体而言:田径运动员应尽可能提前到达比赛场地了解其布局、跑道特点、周边环境等,以便让自己在心理层面上对比赛环境产生熟悉感与安全感。例如,在参加外地比赛时提前几天到达比赛城市,前往比赛场地进行慢跑、技术练习等活动,感受场地的氛围及条件。与此同时,运动员应对于观众和亲友的期望以适宜的方式进行看待和处理,教练和心理辅导老师应协助运动员对心态进行调整,让其懂得亲友的支持是动力而非压力,从而将自身的注意力聚焦在比赛上。
三、结语
大学田径运动员的比赛焦虑而言,主要由自信心、自控能力,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共同促成,通过有针对性地增强自信心的训练、提升自控能力的训练以及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训练等有助于缓解运动员的比赛焦虑,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