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应具备端正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并了解我国民主社会与依法治国的发展根基。但从以往高中政治的教学课堂中发现,教师虽然完成了教材本身的知识讲解,但并未拓展更多现实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分析与实践当中,这一点也影响了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建立。基于此,本文将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形式等角度进行创新,努力突破传统理念束缚,激发新时代少年的民族信仰与政治态度。
一、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困境
(一) 资源开发不足
活动型教学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除教材内容外,开发更多相关资源,以满足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但从实际教学成果来看,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仍然将教材信息作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时并未拓展出更多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难以展现单元知识的特色和育人优势。此外个别教师习惯以自己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与学生学情产生脱节,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 传统理念约束
活动型教学是集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项感官协同,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政治理念、法治意识和学科精神。但传统理念根深蒂固,教师通常以传授式教育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即使规划了活动设计,但并未按照要求让学生完成全部环节的有效参与,而是通过多媒体、直接讲解达到对法治信息、民族信仰、文化传承方面的讲述,这也导致活动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被严重打压,难以实现素养培育。
二、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突破
(一) 转变传统理念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应深入了解“活动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优势,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为学生展现更具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课堂。首先学校应采用教学研讨的方式集合所有政治教师参与到“活动型”教育模式的理念解读与教学融合当中,以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核心,主动创新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单元内容,整理出更切实可行的“活动型”教学计划,并搜集更多相关资源,拓展教育内涵,摒除以往盲目背诵的错误形式,以实践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政治理解;其次还可借助信息技术的资源化优势,跟随线上优秀教师对“活动型”教育模式的讲解进行教学优化,结合教学实录中学生的表现整理出他们更感兴趣的环节,最终调整出适合本班学生参与的活动课堂,满足以人为本的教育需求;另外,学生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搜集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创新学习方法,配合教师的活动设计,在合作和实践中领悟到政治课本中传达的民族信仰和行为准则。
(二) 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开展“活动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活动的价值意义,让学生从更多社会形态、热点新闻、地方特色中理解国家信仰,树立政治认同。比如在学习高一必修一第三课“伟大的改革开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针对国家领导体系问题方面的视频和纪录片讲解,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怎样的境遇下成立、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哪些具体成绩。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其中的某个关键信息进行资料搜集,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做出的一系列成就进行探讨,如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家庭收入的巨大变化、经济市场的多样化改革和科技领域的创新等等。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将各司其职,利用信息技术、书籍等拓展学习资源,充分带动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认同,使高中政治教学更具育人价值。
(三) 创新教学形式
以往的政治教学主要以繁杂的背诵、考试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不断消磨,难以理解政治课本中包含的育人哲理。对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型”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创新教学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实践。比如开展项目式学习:以“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例,设计驱动性问题“民主专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各小组合作分工,采用对不同行业的社会调查、国内外民主参与的案例分析、热点话题探究等创建项目活动,并以角色演绎、项目报告等方式展示项目成果,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或采用实践性操作:在涉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中,学生需通过信息查询、书籍查阅对我国的主要法律体系进行整理,并针对某项社会热点新闻开展“班级法院”模拟活动,采用辩论的方式梳理所查阅到的法律法规,意识到只有在法治完善的国家才能保证人身健康和社会稳定,也才能使大家享有公正公平的民主权益,从而达到对依法治国的直观体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是进一步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发展史、树立文化自信与政治信仰的重要学科,以往的教育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未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创设实践活动,针对这些过往弊端,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教学资源与活动形式的优化拓展,让学生参与到问题分析与互动实践中,铸牢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信念,培养更多新时代社会主义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