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预计在2050年将达到3亿之多,“银发时代”将席卷全球。为有效应对规模庞大的养老需求,2020年“十四五”规划纲要系统性地部署“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助力老年人共享数字生活”相关举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乃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打造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应以社区作为重要支撑。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核心纽带,亦是智慧养老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最终归宿与落脚点。智慧养老通过智能化手段深度嵌入社区养老领域,深度挖掘社区养老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养老供给模式。
一、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思想困境:认知与接受度较低
智慧养老凭借数字化手段来精准定位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然而,鉴于老年人在生理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特性,他们在对新型技术手段的适应上存在一定困难。截至2023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仅为13%。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整体偏低,且行之有效的信任机制仍有待建立健全。经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一方面,老年人的年龄及其受教育程度对智慧养老的接受程度有着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受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在老年群体中扎根较深,使得他们对新技术容易抱有排斥与怀疑态度。当前,智慧养老平台的操作流程相对繁杂,极易引发老年人的抵触情绪。
(二)适应困境:专业人才短缺,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
相较于传统养老模式,智慧养老在人才需求维度呈现出显著差异。传统养老模式主要倚仗护理专业人才。而智慧养老模式推行标准化服务体系,该模式下所需人才范畴远超护理专业领域,对融合心理学、社会工作、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有着迫切且重大需求。然而,当前此类复合型人才的供给极为匮乏,国内虽有养老专业设置,但人才培养状况与智慧养老实际人才需求难以契合,对于现有从业人员也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培训,现行培训体系无法满足智慧养老在“质”方面的内在要求。为了满足国家对于养老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三)现实困境:政策落地执行难,技术应用不稳定
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具体而言,相关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导致某些固定模式的政策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技术标准目前尚处于动态演变的状态,缺乏相对的固定性;而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就当前智慧养老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的种类繁多且形式多样,但与之相配套的、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却十分匮乏。这种情况直接致使不同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不尽人意,用户的实际体验也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各类设备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存在诸多困难,这使得智慧养老体系无法切实有效地应对老年人所面临的一系列紧迫、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路径探析
(一)加大宣传,提升社会认同
首先,可采取以社区为单元的方式,精心策划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宣传口号、宣传单页、宣传册、海报以及宣传片等系列宣传素材,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与报道工作,从而引导公众对智慧养老形成初步的认知。其次,可通过在特定小区开展试点工作,组织一部分老年人体验智慧养老产品或服务,同时请他们认真填写体验感受反馈表,以便根据实际反馈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逐步增强居民对于智慧养老的认同感与支持度。通过以点带面的宣传策略,使智慧养老理念深入人心,将“智慧与便捷,服务为民”的口号切实传递到千家万户。
(二)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队伍
鼓励高校积极设立智慧养老专业,致力于为智慧养老领域培育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设计算机类、社会学类、护理类以及心理学类课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着力提升人才的服务技能。要高度重视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以及职业规划的培训。同时,设立智慧养老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未来智慧养老领域的从业人员均持证上岗,注重智慧养老人才队伍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推动智慧养老事业提质增效。
(三)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略引领作用,形成“党组织+养老机构+社区+企业”多元主体共荣发展局面,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策略鼓励吸进养老机构在社区生根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应用场景,为社区中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优化资源分配,加快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区内智能设备和健康监测系统进行技术的迭代升级,拓宽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服务领域,将医疗保健与情感慰藉相结合,满足老人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智慧养老技术与情感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于爽(1994.12-),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基层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鞍山市智慧养老公共服务体系与社区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as202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