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及神经损伤患者常因制动或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血栓风险增加。被动康复作为一种新型康复模式,通过被动运动、呼吸训练及肌肉等长收缩等方式,在不增加患处负荷的前提下,帮助患者维持或恢复身体功能。
一 、被动康复的临床意义与实施逻辑
骨折或神经损伤后,患者常需制动或卧床休息以促进愈合。然而,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以下三大并发症:①肌肉萎缩:每日肌肉量流失约1%,卧床2周后肌力可下降40%;②关节粘连:关节液循环停滞,1个月内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僵硬;③血栓风险:血液流速减慢,深静脉血栓概率增加3倍。
二、 被动康复的具体实施方法
针对骨折及神经损伤患者,被动康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呼吸复健:增强全身机能 深呼吸训练可通过膈肌运动带动脊柱轻微屈伸,促进脑脊液循环,同时提升心肺功能,缓解卧床焦虑。具体方法如下:①腹式呼吸:平躺屈膝,双手放于腹部,鼻吸4秒(感受腹部隆起),口呼6秒(缓慢收腹),每天3组,每组10次;②吹气球训练:深吸气后缓慢吹气球至半满,每次吹5-8秒,每天2组,可增强呼吸肌力量,预防肺炎。(2)被动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适用人群为骨折急性期(石膏或支具固定期)及神经损伤导致肢体无力者。操作原则为:在无痛范围内,由家属或健侧肢体辅助完成关节屈伸。(3)肌肉等长收缩:预防废用性萎缩 肌肉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前提下收缩,以预防废用性萎缩并维持肌力。经典动作包括:①股四头肌绷紧:平躺,膝盖下垫毛巾卷,用力下压毛巾,感受大腿前侧肌肉收紧,保持5秒后放松,每天3组,每组20次;②臀桥微抬:屈膝平躺,臀部轻轻抬离床面约5厘米(避免腰部过度用力),维持3秒后放下,适合腰椎骨折稳定期患者;③手部握力训练:用软海绵球或握力圈(可用袜子团替代),缓慢捏紧-放松,每天3组,每组15次,预防手部肌肉萎缩。
三、不同康复阶段的实践策略
1.急性期(1-2周):以被动运动为主。目标:防肿胀、防粘连,维持未损伤部位功能。方案:每天3次被动关节活动(每个关节5-8次);每小时做5分钟腹式呼吸+吹气球训练;对侧肢体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如健侧手握力训练)。
2.亚急性期(2-6周):加入轻度主动运动目标:激活肌肉力量,促进神经修复。方案:
开始镜像疗法+电刺激(针对神经损伤患者);用弹力带辅助完成关节抗阻训练(如脚踝绑弹力带做勾脚);尝试“辅助下坐起”:双手拉床头绳梯,借力坐起(腰椎损伤患者需遵医嘱)。
3.恢复期(6周后):向主动复健过渡。目标:提升耐力,为站立/行走做准备。进阶方法:躺着踩空中自行车:屈膝做蹬车动作,每天2组,每组15次(锻炼髋膝肌群);用矿泉水瓶当哑铃:平躺举瓶练肩臂肌力(每瓶1-1.5升,每组10次);观看康复动画跟练:如B站“躺着就能做的康复操”,趣味化坚持训练。
四、被动康复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1.需避免的动作:颈椎剧烈绕圈:可能加重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损伤;快速直腿抬高: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若突然抬高大腿,易刺激神经根;盲目使用按摩器:骨折未愈合处、神经损伤肿胀部位禁用按摩。
2.需调整方案的信号:疼痛加剧:训练后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提示动作过度;肢体肿胀:被动运动后手指/脚趾变肿,需抬高患肢并减少训练量;头晕恶心:做颈部训练时若出现眩晕,可能是椎动脉受压,应立即停止。
3.日常管理原则:每天至少改变体位5次:从平躺→侧卧→半坐(床头摇高30°)交替,预防压疮;每2小时做一次“踝泵运动”:勾脚-踩脚循环10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
被动康复的本质是将康复融入生活细节,用最小的体力消耗实现最大的功能维持。对于骨折及神经损伤患者而言,躺着并非“消极等待”,而是通过科学方法实现“主动修复”。即使每天仅做10分钟呼吸训练或5次关节活动,积累起来也能对抗“卧床衰退”。当然,具体方法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尤其在急性期),建议在康复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每一次微小的康复动作,都是走向恢复的重要一步。
(作者单位: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