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4月21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学术论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析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事业发展的价值意义

□ 作者 □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长有 冯俊坤

以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对于文化发展的多重价值意蕴。首先,其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劳动要素支撑,从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其次,数字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最后,通过数字化采集、生产与传播文化资源,构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

一、 为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本土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马恩虽然未直接提及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但其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文化生产力本质的阐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及,由于人需求的丰富性,进而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与对象,它们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文化、艺术、宗教也不例外。可知,需求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文化生产力涵盖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区别于传统经济意义的生产力。数字技术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最大限度打破时空限制,促进文化民主化,为文化生产力发展提供劳动要素支持。从物质层面看,数字文化资源民主化使更多劳动者能够作用于文化生产领域的劳动对象,从而生产出更多物质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从精神层面而言,数字文化资源既能满足劳动主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助力提升其劳动素质。综上所述,文化资源数字化在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上,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为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注入创新活力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内容的重要组成之一,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存在发展的情况,并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能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及社会生活。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发展是包括政治、法、哲学、宗教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发展变化的基础,反之它们既相互作用又对社会之经济基础产生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物质与精神生产实践逐步形成、发展与积淀,内涵丰富,对当今实践活动仍具深远影响。文化资源数字化借助数字技术这一媒介,对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实施数字化采集、储存及共享,给予新时代文艺创作者广阔的创作空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依据时代特点与需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仍具借鉴价值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生产出既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又具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比如,“故宫云课”APP通过打造一批线上视听课程为观众给予了更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将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三、 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赋予强大动能

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确立起文化的主体性是文化意义上坚守自我之根基,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凝聚强大文化力量之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形成强大国家认同的稳固文化根基,更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时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的体现。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逐渐式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应有之义。为此,我们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抓住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与机遇。借助数字技术手段采集、创造和传播文化资源,搭建跨越时间、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以使得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里汲取力量,提升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持续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作者简介:

李长有(2002.09-),男,汉族,重庆万州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冯俊坤(2001.07-),女,满族,辽宁省丹东市,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